小學生發表「結直腸癌研究」論文獲三等獎,後遭質疑父母幫造假,最新調查結果曝出!
2020/07/16

雲南省昆明市一小學六年級學生憑借對結直腸癌的相關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外界質疑學術造假。(網頁截圖)

近日,雲南省昆明市一小學六年級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憑借對結直腸癌的相關研究獲得三等獎。該研究課題之復雜引發社會關註,學生家長隨後被曝出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

比賽官網信息顯示,這名學生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參賽項目名稱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指導老師呂冬梅、馬倩、時燕萍。

根據簡介,該項目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解析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則可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因此,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在壹同刊登的實驗記錄本中,該學生寫道,他在2018年1月6日和老師壹起來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1月9日,他上網搜索什麽是基因;1月10日,他「還是不太瞭解基因」。

但是到1月13日,他已經「瞭解了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PCR擴增mRNA底物和螢光基因的概念,大概瞭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準,進而判斷壹個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準和功能強大與否」。

與此同時,簡介頁面還貼出了一些研究數據,以及該學生身著專業裝備在實驗室操作的圖片。

獲獎資訊很快引發社會關註和質疑。首先,三名指導老師中有兩名是盤龍小學的教師,一名是現任校長,三人均不是課題相關方面的專業人士;其次,這項研究遠遠超出普通小學生的認知水準;再者,該學生在極短時間內,從零基礎到上手如此有難度的課題,讓人難以置信。

據陸媒《新京報》報導,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一位神經生物學博士認為,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經過大半年的訓練才能操作這一實驗,且所得結果無法達到這麽完美,很難相信小學生會有如此精準的手法。

報導還披露,該學生的父母都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其母曾研究過「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與獲獎課題十分相似。

7月13日,昆明動物研究所在官網刊登一則聲明,證實獲獎項目學生是該所研究員之子,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調查,後續會反饋調查結果。

就在7月15日,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此事發表了公告,內容如下:

近日,關於質疑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獲獎項目《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網絡報道引發社會關註。我們迅速成立專項調查工作組,對大賽評審工作開展全面調查。評審委員會組織專家就此項目及時進行復審,現將有關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如下:

專家組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研究報告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學術水準,但其附件支撐材料和調查走訪發現的新情況新材料不能充分證明作者獨立完成該項目報告的整體設計和撰寫。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準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根據以上情況,評委會建議:該項目研究報告文本撰寫不符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規則(2018年修訂)》評審原則第三條:「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之規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壹等獎獎項。大賽組委會根據評委會建議,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壹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孩子的父親也發表了一份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