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三寸金蓮」近照曝出!腳掌完全變形凹成「弓足」,恐怖纏足過程令人汗毛豎立
2020/08/27

▲裹小腳的女子。(示意圖/中青在線)

宋朝開始興起的纏足流行,延續到民國初期,甚至出現「三寸金蓮」這種美稱,但裹小腳卻會讓女子的腳掌完全變形,凹陷的腳掌形成「弓足」,成為當時美女的象徵。有網友PO出13張纏足的照片,讓不少人看完都嚇傻。

研究指出,纏足約起源於北宋,但初期的洗好為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到元朝時則往纖小發展,明朝開時要求「足型弓彎」,延續至清朝出現「三寸金蓮」的說法,要求腳要小到3寸(約10公分)。

明朝纏足興盛,民間開始出現纏足婦女,一般少女須在5至8歲時開始纏足,除了拇指之外,其餘四指接往下,再用長布包裹、針線逢住,往往都會傳出少女們痛到慘叫,且難以下床走動。

此外,纏足通常在秋天進行,一方面是天氣涼爽可減輕痛苦,再來是裹腳時需內八走路,腳指容易長雞眼、發熱及紅腫,晚上蓋被子睡覺會非常難受,直到腳部肌肉萎縮,再讓腳部凹成弓型「折腰」,以石膏固定後才算完成「弓足」。

由於滿洲人沒有纏足習慣,清太宗1638年下令禁止婦女束髮裹足,直到康熙重申,都沒有認真執行,民間仍有不少人刻意維持;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發布命令禁止全國纏足,1929年派員督察,才讓纏足風俗消失。

古代令人恐怖的纏足需要五個步驟,要想擁有「三寸金蓮」需要忍受的痛苦令人難以想像!

第一步為試纏

纏足壹般都是由女性操刀,而且大多是孩子的母親。

孩子坐在椅子上將腳用熱水洗幹凈後,趁著還有溫熱,將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趾,向腳心用力扭折,且在趾間縫隙邊,灑上明礬粉,使皮膚收斂,縛緊後,亦可防止發炎與化膿。

接著,以八尺至十尺長的裹腳布緊纏,再用針線密密縫合固定。兩足被捆緊,發熱、發炎、紅腫,時間從數天到兩個月上下。

第二步為試緊

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半年時間,用勁試著將裹腳布纏至最緊。每三天拆一次,經消毒後,得將四個彎曲的腳趾用力壓力向腳心內側,且要求少女下床走動,走動時全身重量皆壓在內彎的八個趾頭上,白天即痛得寸步難行,夜晚雙腳悶在被子裏,又痛又熱,十分難受。

有時,因消毒不小心抓破皮,還會導致血肉模糊,容易長出雞眼、發熱、紅腫。這段日子持續至消腫,趾頭近乎自然彎近腳底,腳型裹尖才能進行下道工序。


第三步是裹瘦

這一步是最殘忍,也是最痛苦的一個步驟。將整個腳掌的腳骨用力扭折,使其成彎弓狀,彎向腳心的四個趾頭緊緊壓在腳底下一半,由於裹得又緊又密,血液循環不良,身體的重量完全施於面積更小的腳底板,造成兩只腳因疼痛無法動彈。

潰爛、發熱、紅腫已是家常便飯,甚至會有小趾糜爛脫落的例子,直到腳部側邊摸得到腳趾,才可以說是驗收合格了。

第四步是裹彎

腳型變得又細又尖後,要將腳掌彎曲成壹拱型。前段腳掌要與後段腳跟緊靠,曲平直凹至馬蹄型,才算達到標準。

腳掌因折曲,腳背隆起呈拱狀的才算好看,要是像香蕉壹樣彎曲則不佳。這樣,腳長度減短,相對地,腳就變小了。這一階段疼痛情形相對減輕。

最後一步是保養

裹腳使得腳掌整個潰爛、發熱、紅腫是必經的過程。要定時將裹腳布拆開,尤其接觸到血肉的地方,有可能粘著裹腳布,撕除時極為困難,且異常痛疼。

為了防止解開裹腳布後足部長大,也有裹著布浸洗的。水溫越熱,越能促進血液循環。為保持香氣,不至於發臭,便在水中加入香料,或者直接在腳縫間灑上白礬粉保持幹燥,或添上香粉,增加香味。並試穿新鞋,而有時鞋子過小,往往又要花一番功夫將纖足套入。

纏足的過程如此殘忍,實在是觸目驚心不敢想像。不過,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窮苦女童在這方面是幸運的,畢竟她們不是大戶人家小姐,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的社會也很少有機會能雞變鳳凰。況且,纏足後就意味著喪失了勞動能力,這對於窮苦百姓來說也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