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請給妳的善良穿上盔甲!勇敢的拒絕,別讓善意成為被他人依賴的工具
2020/09/11


當善良成為被他人依賴的特質時,善良的成本將會愈來愈大,風險也會愈來愈高,人際關係則會愈來愈脆弱,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傷害」到別人,同時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本文摘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一書,以下為摘文。) 

從鄉下小地方到大城市來上大學的Z,為人熱心,平時同學都會打電話找他幫忙,連宿舍裡的環境清潔也常常是他一個人整理,想當然耳,同學、室友和他之間的相處,非常「融洽」。

可是慢慢的,相處時間長了以後,Z發現同學們愈來愈依賴他,而且若是他不動手清掃宿舍,就沒有人會去做這些事,就算垃圾桶裡的垃圾已經滿出來,大家都會選擇無視。

宿舍裡的飲用水也都是Z在煮,如果他沒有燒水,室友們寧願去買瓶裝水也不會幫忙煮水;還有室友們是標準宅男,經常一連好幾天都窩在宿舍打電動不出門,大家養成習慣,只要一通電話給Z,就會有人幫忙帶便當回來;課業上的小組報告,也乾脆交給Z承包,若是他沒做或是生病缺席,其他組員也不會主動處理;更誇張的是,就連早上第一節必修課,都要Z一一提醒,否則,大家就會集體缺課。

有一次,Z因為有事必須一大早就出門,臨走前叫了室友幾聲,但來不及等室友們起床就急忙出門,結果室友們因為賴床,全都被記了曠課。大家紛紛將矛頭指向Z,責怪他沒有叫醒大家,害所有人都睡過頭。

面對大家的指責,Z感到很傷心,他一直都很真誠的對待每個人,幫助每個人,沒想到卻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演變成依賴他的善良行為,一旦自己無法再提供協助就遭受指責,這讓他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付出是否還有意義。

很多人都有過像Z一樣的困惑,平時熱情大方,樂於助人,是大家眼中的好人,值得信賴的好朋友,可是卻常常讓人產生依賴,大家理所當然的把所有事情都交給他們去做,甚至連責任都託付到這些人身上。這個時候所謂的「善良」就成了一種負擔,一旦自己哪天無法兌現這種「善良」,就引發大家不滿的情緒。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這種「善良依賴症」其實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可能有些樂於助人的人不以為然,相信自己愈是善良,別人就愈願意找自己幫忙,這是因為對方愈信任自己!

說真的,這種信任其實很脆弱,因為它是建立在對方的貪婪、自私的心理基礎上。接受幫助和饋贈的人,並不會因為這些善意而真正覺得感謝,反而視為理所當然,覺得那些「充滿善意的人」沒有理由不幫自己,這種想法會令他們變得更挑剔,對自己的事情更加不負責任、更加自私自利。

對於善良的人來說,一旦他人對自己的善意形成依賴,那麼自己將會陷入「愈是善良就做得愈多」、「愈是善良,別人的要求就愈多」這樣的惡性循環,而且一旦自己某天不能如人所願,那麼個人形象就會瞬間跌入谷底,甚至會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

也就是說,當善良成為被他人依賴的特質時,善良的成本將會愈來愈大,風險也會愈來愈高,人際關係則會愈來愈脆弱,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傷害」到別人,同時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分善良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好人難做」的窘境,而為了不給自己的善良增加負擔,就要想辦法改變自己。

首先要改變的是態度,任何一個善良的人都需要有所認知:自己不可能幫別人做所有的事,既然做不了,就必須要求自己克制「善意」,適當的收斂,以免被他人一再榨取。

其次要改變行為。有的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幫助他人,但是當他人提出請求的時候,常常會礙於情面選擇繼續忍讓和妥協,這樣就徹底將自己束縛住了。

為了打破僵局,善良的人需要勇敢拒絕不合情理的要求,需要告訴對方自己「不想做某事」或者「不方便做某事」,尤其是對方明明力所能及的事情,千萬不要好心代勞,因為事事代勞的下一步,就是讓對方產生依賴感。很多時候善良的人需要及時提醒對方,「有些事情必須你自己去完成」。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hotoAC

最後必須改變對於人際關係的看法。有些人覺得唯有自己幫助別人,雙方關係才會更加穩固,才能建立起互信的關係。可是實際上穩定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動上,彼此之間的互動性愈強,關係才會愈密切,單向的付出和接受恩惠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變得畸形,付出的一方會愈來愈力不從心,接收的一方則可能會變得愈來愈貪婪。

為了營造更加健康的人際關係,那些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人必須在付出和接受間取得平衡,而且必須改變「只有全心全意為他人付出才能換得信任」的舊觀念,對於那些只要求別人付出或是依賴的人,最好避開。

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有內心最真誠的善良,但這份善良必須是自由、有底線的,而不是某些人依賴和利用的工具。真正的善良應該是聰明、有自由意志,是有選擇性且有助於平衡人際關係的生存智慧,更是一種利人利己的生存法則。所以,一旦人們對善良形成依賴,對善良表現出理所當然的態度時,那些釋出善意的人就應當控制自己的付出,告訴對方自己做事的原則和底線,因為善良本來就該有底線。